1. 蒺藜的读音与植物学简介
蒺藜(学名:Tribulus terrestris),其“蒺”读作ji(音同“即”),而“藜”读作li(音同“离”)。
蒺藜属于蒺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干旱地区。植株高度约30-60厘米,茎匍匐或斜升,叶片羽状分裂,花黄色,果实为带刺的球形分果,成熟后易弹射传播种子。
其名称源于果实表面的尖刺,古代文献《本草纲目》记载:“其刺如蒺如藜,故名。”这种独特的形态使其成为中医常用药材。
2. 传统中医中的功效与作用
蒺藜在中医理论中性味辛、苦、平,归肝经,具有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退翳三大核心功效。
主要应用于:(1)肝阳上亢型头痛眩晕;(2)肝气郁结所致胸胁胀痛;(3)风疹瘙痒及皮肤顽疾;(4)目赤翳障等眼部疾病。
《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中品药材,记载“主恶血,破结聚,逐骨中热。”现代临床常用于辅助治疗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疾病。
3. 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药理学研究证实,蒺藜含皂苷类、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等活性成分。其中蒺藜皂苷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2021年《中药药理学杂志》研究显示,蒺藜提取物能降低实验动物血压,改善微循环,其机制与调节NO-cGMP信号通路相关。
最新临床试验表明,蒺藜总皂苷对Alzheimer’s disease模型小鼠具有认知改善作用,提示其可能的神经保护价值。
4.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蒺藜的药理作用涵盖:降压、抗焦虑、改善微循环、抗肿瘤、调节性激素等多重效应。
作用类型 | 主要成分 | 临床应用场景 |
---|---|---|
降压 | 皂苷类 | 原发性高血压辅助治疗 |
抗焦虑 | 生物碱 | 神经症伴焦虑症状 |
改善视力 | 黄酮类 | 早期白内障、视疲劳 |
值得注意的是,其性激素调节作用使其在男性不育症治疗中展现潜力,但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5. 使用注意事项与禁忌
蒺藜虽为中药材,但存在明确禁忌:(1)孕妇禁用;(2)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3)阴虚火旺者忌服。
现代药典警示,连续使用不得超过28天,需定期监测肝功能。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皮疹等不良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方面,蒺藜与抗凝血药、降压药联用时需间隔4小时以上,具体应咨询专业医师。
6. 与其他中药材的搭配应用
蒺藜常与以下药材配伍:(1)钩藤:平肝熄风;(2)决明子:清肝明目;(3)丹参:活血化瘀。
经典方剂如天麻钩藤饮中,蒺藜与钩藤、石决明共用,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现代研究发现,蒺藜与枸杞多糖联用可增强抗氧化效应,建议每日总量不超过15g。
7. 市场现状与选购指南
当前中药市场蒺藜主要有河北安国、甘肃陇西等道地产区。优质药材特征:表面灰黄色、分果完整、刺钩锐利、气味辛香。
选购时需注意:(1)避免购买霉变、虫蛀品;(2)优先选择2023年新货;(3)炮制规格分生品与盐炙品,需按需购买。
价格参考:生蒺藜约45-60元/公斤,盐炙品价格高出20%-30%。建议通过正规中药店或GMP认证企业采购。
8. 未来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
当前研究热点聚焦:(1)活性成分靶点解析;(2)纳米制剂开发;(3)药食同源功能拓展。
2023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蒺藜多糖免疫调节研究,预计2025年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
随着精准医疗发展,蒺藜可能开发为个性化用药产品,其基因组学研究已纳入中国药典2030修订规划。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30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