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其特征涉及多个系统和器官的异常表现。
- 患者可能出现的典型症状包括持续发热、体重骤减、反复感染、皮肤病变、神经系统症状等,但具体表现因个体差异和疾病阶段而异。
一、艾滋病的基本概念与传播途径
艾滋病并非单纯由HIV直接导致,而是由于病毒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后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主要传播途径包括:
- 血液传播:共用注射器、输血感染、针刺伤等。
- 性接触传播:无保护性行为是主要传播方式。
- 母婴垂直传播:怀孕、分娩或哺乳期间由母亲传给婴儿。
值得注意的是,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共用餐具不会传播HIV。
二、艾滋病的临床分期及特征
1. 急性感染期(感染后2-4周)
约50%-70%感染者会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包括:
- 发热(体温常达38℃以上)
- 咽痛、肌肉关节疼痛
- 皮疹(多为斑丘疹,分布于躯干或四肢)
- 淋巴结肿大(颈部、腋下等处可触及)
- 乏力、盗汗、恶心呕吐
此阶段病毒载量极高,传染性强,但症状通常持续1-3周后自行缓解。
2. 无症状潜伏期(数月至10年)
此阶段患者看似健康,但病毒持续破坏CD4+T淋巴细胞。部分人可能出现:
- 慢性腹泻(每周超过4次,持续超过一个月)
- 口腔念珠菌感染(鹅口疮)
- 反复发作的带状疱疹
- 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6个月内下降10%以上)
3. 艾滋病期(CD4细胞<200个/μL)
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出现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具体表现为:
- 全身症状:长期低热(>37.5℃持续1个月以上)、盗汗、消瘦(半年内体重下降>10kg)
- 皮肤表现:
- 紫红色卡波西肉瘤(常见于面部、四肢)
- 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白斑
- 带状疱疹沿神经分布的水疱
- 脂溢性皮炎或银屑病加重
- 呼吸系统:肺孢子虫肺炎(咳嗽、气促、低氧血症)
- 消化系统:慢性腹泻(由隐孢子虫、微孢子虫感染引起)
- 神经系统:进行性痴呆、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炎
- 恶性肿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宫颈癌发病率显著升高
三、特殊人群的临床特征
1. 儿童艾滋病
- 生长发育迟缓
- 反复细菌性肺炎
- 耳部感染率高
- 肝脾肿大
- 口腔念珠菌感染更常见
2. 老年艾滋病患者
- 症状易与老年性疾病混淆(如骨质疏松、认知障碍)
- 常伴随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
- 诊断延迟率较高
四、实验室检测特征
确诊需结合以下检查:
- HIV抗体检测:窗口期后阳性即可诊断
- 病毒载量检测:定量PCR法测HIV RNA水平
- CD4+T淋巴细胞计数:反映免疫功能状态
- 机会性感染相关检查:
- 痰液培养找肺孢子虫
- 粪便抗原检测隐孢子虫
- 脑脊液寡克隆区带检测神经病变
五、与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
疾病名称 | 主要鉴别点 |
---|---|
结核病 | PPD试验强阳性,胸片可见典型空洞 |
淋巴瘤 | 病理活检见肿瘤细胞浸润 |
慢性疲劳综合征 | 无免疫指标异常,抗病毒治疗无效 |
自身免疫性疾病 | 抗核抗体谱检测可区分 |
六、治疗与预后
1.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
- 标准方案为三联用药(两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一种蛋白酶抑制剂)
- 目标:使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下限,CD4细胞恢复至500个/μL以上
- 副作用管理:血脂异常、胰腺炎风险需定期监测
2. 并发症处理
- 机会性感染:针对性使用抗生素/抗真菌药
- 肿瘤治疗:化疗联合免疫调节剂
- 营养支持:补充维生素B12、叶酸改善贫血
3. 预后评估
- 规范治疗下寿命接近正常人群
- 未治疗者平均存活期8-10年
- 儿童患者需终身随访
七、社会认知与防控建议
- 消除歧视:患者享有平等就医权利,不应拒绝其血液制品
- 暴露前预防:高危人群可服用PrEP药物降低感染风险
- 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多性伴侣
- 母婴阻断:孕期规范用药可将传播率控制在2%以下
- 公共健康教育:每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加强宣传
八、最新研究进展
- 长效注射制剂(cabotegravir)实现每2月一次给药
-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尝试清除潜伏病毒
- 全球首个口服HIV疫苗进入II期临床试验
随着医学进步,艾滋病已从致死性疾病转变为可控慢性病。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和社会支持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公众应摒弃偏见,通过科学认知消除恐慌,共同构建包容友善的社会环境。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2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