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暑是一种因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引发的急性疾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其症状根据病情程度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三大类。
- 先兆中暑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温通常正常或略升高。
- 轻症中暑在先兆基础上加重,可能出现体温升至38℃以上、面色潮红、胸闷、皮肤灼热、恶心呕吐等症状,但意识仍清醒。
- 重症中暑分为三种类型:
- 热射病:最危险类型,表现为高热(40℃以上)、意识障碍(昏迷、抽搐)、无汗、呼吸急促、血压下降,死亡率高达50%以上。
- 热痉挛:肌肉剧烈疼痛性痉挛,多发生在小腿腓肠肌,伴随大量出汗。
- 热衰竭:以循环系统功能紊乱为主,出现血压下降、晕厥、皮肤湿冷、心率加快,体温可能正常或稍高。
- 特殊人群需重点关注:
-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散热能力差。
- 老年人:基础代谢降低,血管调节功能减退。
- 慢性病患者: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对高温耐受力差。
- 户外工作者:建筑工人、交警等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
- 肥胖者:脂肪层阻碍散热,核心体温上升更快。
- 中暑发生机制涉及三重病理变化:
- 热平衡失调:产热>散热导致核心温度升高。
- 脱水失衡:大量出汗造成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钾)。
- 器官损伤:高温直接损伤细胞膜结构,引发多器官衰竭。
- 科学预防需采取组合策略:
- 环境防护:高温时段(10:00-16:00)减少外出,室内保持26℃左右空调温度。
- 生理调节:每小时补充500ml含盐分饮品(运动饮料最佳),每日饮水量达2-3L。
- 着装选择:浅色、宽松、透气衣物,佩戴遮阳帽/伞,涂抹SPF30+防晒霜。
- 健康监测:随身携带体温计,每2小时测量一次腋温,超过37.5℃立即停止活动。
- 药物预防:高温作业前可服用十滴水、仁丹等中药制剂(需遵医嘱)。
- 现场急救黄金四步法:
- 迅速转移:立即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平卧抬高双腿15-30cm。
- 快速降温:
- 物理降温:用冷水浸湿毛巾持续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动脉部位。
- 冰敷降温:将冰袋包裹毛巾置于上述区域,每10分钟更换位置。
- 环境降温:开启风扇辅助散热,但避免直吹导致体温骤降。
- 补液支持:清醒患者口服淡盐水(1L水中加9克食盐),意识模糊者禁饮。
- 紧急送医:若30分钟内体温未降至39℃以下,或出现抽搐、昏迷,立即拨打120并持续降温。
- 常见误区警示:
- 错误:仅用酒精擦拭降温。
- 危害:酒精挥发带走的是皮肤表面水分而非热量,反而加速脱水。
- 正确做法:改用常温水擦拭配合环境降温。
- 错误:强行喂服藿香正气水。
- 危害:昏迷患者可能引发窒息风险。
- 正确做法:清醒者可适量服用,但重症患者优先保证呼吸道通畅。
- 错误:认为”不出汗就不是中暑”。
- 危害:热射病患者常因汗腺功能衰竭而无汗。
- 正确判断:重点观察核心体温而非出汗情况。
- 高危场景应对指南:
- 体育赛事:马拉松选手应每5公里设置补给站,配备移动降温设备。
- 工地作业:实行”干一小时休半小时”轮班制,设置中暑应急隔离区。
- 自驾出行:车内放置应急包(含葡萄糖口服液、薄荷油、体温计),严禁将儿童单独留在密闭车厢。
- 养老机构:每日监测老人晨间基础体温,高温日启动防暑应急预案。
- 康复期注意事项:
- 恢复期至少7天内避免剧烈运动,体温稳定后再逐步恢复日常活动。
- 饮食调理:增加富含钾的食物(香蕉、菠菜)和B族维生素(全谷物)摄入。
- 定期复查:重症患者需在3个月内复查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2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