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闭式引流术怎么做手术(胸腔闭式引流术怎么做)

  • 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操作流程及临床应用解析
  • 一、概述
  • 胸腔闭式引流术是一种通过导管将胸腔内积液、积气或脓液引流出体外的外科技术,广泛应用于胸外科、心胸外科及急诊科。该技术可有效缓解气胸、血胸、脓胸等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恢复胸腔负压环境,促进肺复张。
  • 二、适应症
  • 1. 气胸:自发性气胸、创伤性气胸、医源性气胸
    2. 血胸:中量以上血胸、凝固性血胸
    3. 脓胸:急性脓胸、慢性脓胸早期
    4. 心胸手术后:开胸术后常规引流
    5. 其他:食管破裂、支气管胸膜瘘等导致的胸腔积液
  • 三、禁忌症
  • 1. 凝血功能严重障碍
    2. 严重肺气肿患者(高龄或基础肺功能差者慎用)
    3. 弥漫性胸膜粘连无法建立有效通道
    4. 穿刺路径存在重要血管神经损伤风险
  • 四、操作步骤详解
  • 1. 术前准备
  • • 患者评估:完善凝血功能、胸部CT/MRI
    • 物品准备:无菌引流包、水封瓶、无菌手套、局部麻醉药
    • 体位选择:坐位(气胸)、半卧位(血胸)
  • 2. 穿刺点定位
  • • 气胸:锁骨中线第2肋间
    • 血胸:腋中线第6-8肋间
    • 脓胸:超声定位脓腔最低点
  • 3. 操作流程
  • • 常规皮肤消毒铺巾
    • 1%利多卡因逐层浸润麻醉至壁层胸膜
    • 使用18G穿刺针沿肋骨上缘缓慢进针
    • 确认有气体/液体流出后插入硅胶导管
    • 导管经侧孔接入水封瓶系统
    • 固定导管并连接负压吸引装置(必要时)
  • 4. 关键技术要点
  • • 防逆流设计:三瓶引流系统(水封瓶、无菌瓶、负压调节瓶)
    • 密闭性检测:捏闭引流管远端观察水柱波动
    • 引流管长度:主侧管长20-30cm,侧孔距胸壁2cm
    • 负压调节:血胸-10至-20cmH₂O,脓胸-40至-60cmH₂O
  • 五、术后管理
  • 1. 观察指标
  • • 引流量:每小时>150ml需警惕活动性出血
    • 水封瓶波动:正常4-6cm,消失提示堵塞
    • 症状监测:呼吸频率、SpO₂、胸痛程度
  • 2. 活动指导
  • • 卧位:引流侧在下,促进液体重力引流
    • 康复训练:术后24小时开始深呼吸锻炼
    • 管道保护:翻身时防止牵拉脱出
  • 3. 并发症预防
  • • 感染控制:每日更换无菌敷料
    • 导管阻塞:定期冲洗(禁用肝素盐水)
    • 皮下气肿:调整引流管位置降低压力
  • 六、临床应用案例分析
  • 病例1:72岁男性自发性气胸患者,采用第2肋间引流后48小时肺完全复张
    病例2:车祸致右侧血气胸,经第6肋间置管联合负压吸引,7天后拔管
    病例3:结核性脓胸患者,在B超引导下精准定位,减少胸膜损伤
  • 七、技术发展趋势
  • 1. 微创化改进
  • • 胸腔镜辅助下置管
    • 可降解材料引流管研发
  • 2. 智能监测系统
  • • 实时流量监测物联网设备
    • 自动调节负压智能装置
  • 八、注意事项
  • 1. 禁止随意夹闭引流管
    2. 更换引流瓶时双钳夹管
    3. 拔管指征:24小时引流<50ml,X线示肺复张
    4. 高龄患者需加强抗凝管理
  • 九、常见问题解答
  • Q:引流管脱出如何紧急处理?
    A:立即用手掌封闭伤口,通知医护人员重新置管
    Q:引流液浑浊是否代表感染?
    A:需结合白细胞计数和细菌培养结果判断
    Q:引流管打折应如何处置?
    A:松解敷料,调整患者体位,必要时重新塑形
  • 十、总结与展望
  • 胸腔闭式引流术作为胸外科核心技术,其规范操作与精细化管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随着介入影像技术和材料科学的进步,未来将朝着更安全、精准的方向发展。临床医生需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结合个体化病情制定最佳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28898/

(0)
墨香轩墨香轩
上一篇 2025年7月6日
下一篇 2025年7月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