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治疗需根据感染类型及严重程度选择药物。
- 常用治疗药物分为全身用药与局部用药,全身药物包括多烯类、三唑类、棘白菌素类及氟胞嘧啶等。
- 首选药物取决于感染部位:如侵袭性念珠菌血症首选棘白菌素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口腔/阴道感染首选氟康唑或制霉菌素。
一、念珠菌病概述
念珠菌病(Candidiasis)由念珠菌属真菌引起,常见于免疫抑制患者或局部微环境改变者。感染类型包括:
- 浅表感染:如口腔鹅口疮、阴道炎、皮肤念珠菌病
- 深部感染:如念珠菌血症、腹腔内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播散性感染:累及多个器官系统
二、核心治疗药物详解
1. 多烯类抗生素
通过破坏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发挥作用,代表药物:
- 两性霉素B:金标准药物,尤其适用于严重深部感染。静脉滴注时需监测肾毒性,负荷剂量0.3-0.7mg/kg/天,疗程14-21天。
- 脂质体制剂(如AmBisome):肾毒性降低,首剂3-5mg/kg,维持量1-3mg/kg/天。
2. 唑类抗真菌药
选择性抑制细胞色素P450酶,阻碍麦角固醇合成:
- 氟康唑:口服生物利用度高,剂量100-400mg/天。适用于食道炎(200mg/天)、阴道炎(150mg单次)及轻症血流感染。
- 伊曲康唑:广谱抗真菌药,口服胶囊需空腹服用,静脉制剂(如Vfend)用于重症感染。
- 伏立康唑:对耐氟康唑菌株有效,静脉首剂6mg/kg,维持4mg/kg/12h。
3. 棘白菌素类
新型抗真菌药物,通过抑制β-1,3-D-葡聚糖合成起效:
- 卡泊芬净:首剂70mg,后续50mg/天。适用于侵袭性曲霉病及念珠菌血症,过敏反应发生率低。
- 米卡芬净:负荷剂量100mg,维持50mg/天,对光滑念珠菌效果优于卡泊芬净。
4. 氟胞嘧啶
抑制真菌核酸合成,需与其他药物联用(如与氟康唑配伍),剂量100-150mg/kg/天分次口服。
5. 局部用药
- 克霉唑栓剂:阴道给药,单次500mg
- 硝酸咪康唑乳膏:外用治疗皮肤念珠菌病
- 制霉菌素溶液:含漱液用于口腔感染
三、治疗方案选择原则
感染类型 | 首选方案 | 替代方案 |
---|---|---|
念珠菌血症 | 卡泊芬净 70mg首剂→50mg/d | 氟康唑400mg/d(仅限非高危菌株) |
食道炎 | 氟康唑200mg/d | 伊曲康唑口服液200mg bid |
外阴阴道炎 | 氟康唑150mg单次 | 克霉唑72小时疗程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两性霉素B脂质体5mg/kg/d | 伏立康唑负荷剂量6mg/kg |
四、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
- 肾功能不全:调整两性霉素B剂量,监测血清肌酐
- 肝病患者:伏立康唑代谢受阻,需减量
- 妊娠期:局部用药优先,氟康唑禁用于孕早期
- 儿童:体重为基础计算剂量,避免使用静脉两性霉素B
五、耐药性管理策略
- 氟康唑耐药菌株(如光滑念珠菌)改用棘白菌素
- 治疗失败时需做药敏试验指导用药
- 长期预防用药需警惕耐药风险
六、预防措施
- 住院患者:减少广谱抗生素使用,控制血糖
- 中心静脉导管护理:每日消毒穿刺部位
- 免疫抑制患者:定期口腔护理,避免长时间激素治疗
七、患者常见问题解答
- Q:念珠菌感染会自愈吗?
- A:浅表感染可能自行缓解,但深部感染需规范治疗,否则死亡率高达30%-40%。
- Q:治疗期间可以饮酒吗?
- A:唑类药物禁忌饮酒,可能导致双硫仑样反应。
- Q:复发怎么办?
- A:需排查糖尿病、免疫缺陷等诱因,必要时延长疗程至2周以上。
八、展望与建议
新型药物如艾沙康唑、异帕米星等正在研发,基因检测指导个体化治疗成为趋势。临床实践中应遵循指南推荐,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方案,密切监测疗效及不良反应。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26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