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疥疮是什么病?
- 疥疮是由寄生虫——人型疥螨(Sarcoptes scabiei var. hominis)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
- 主要通过直接皮肤接触传播,也可通过共用衣物、床品间接感染。
- 典型症状为剧烈瘙痒(夜间加剧)、密集丘疹、水疱及隧道样皮损。
一、疥疮的发病机制与传播途径
疥螨雌虫在表皮角质层挖掘隧道并产卵,引发免疫反应导致炎症。其生命周期约2-3周,繁殖迅速。传播方式包括:
- 密切接触:家庭成员、性伴侣、集体生活人群易交叉感染。
- 间接接触:共用被褥、毛巾等物品。
- 特殊群体:免疫力低下者、儿童、老人更易感。
二、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
1. 典型症状
- 瘙痒剧烈,尤其夜间加重。
- 皮损分布:
- 指缝、腕部屈侧、肘窝、腋窝、脐周、生殖器、臀部。
- 婴儿可见面部及头皮受累。
- 特征性表现:灰白色或浅黑色线状隧道(针尖大小),伴随红色丘疹、水疱。
2. 非典型病例
- 结节性疥疮:皮下结节持续数周,多位于阴囊、阴茎、瘢痕部位。
- 继发感染:脓疱、蜂窝织炎需与湿疹、真菌感染区分。
3. 诊断依据
- 典型症状+皮损分布特点。
- 显微镜检:刮取隧道末端查到疥螨、虫卵或粪便。
- 伍氏灯检查:隧道呈黄绿色荧光(辅助手段)。
三、规范治疗方案
1. 外用杀螨药物
- 当前一线用药:
- 5%硫磺软膏(儿童/孕妇首选,需连续3日涂抹全身)。
- 10%苯甲酸苄酯乳剂(作用时间长达6小时,减少漏涂风险)。
- 25%丙体六六六乳膏(需严格遵医嘱,禁用于肝病患者)。
- 伊维菌素口服联合外用(适用于难治性病例,需警惕神经肌肉副作用)。
- 用药技巧:
- 涂抹范围:从颈部向下至足底,重点覆盖指间、趾缝。
- 用药后24小时内避免洗澡,48小时后再重复用药。
2. 并发症处理
- 继发感染: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局部抗生素软膏。
- 瘙痒管理:口服抗组胺药(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必要时短期使用弱效激素。
3. 特殊人群用药
- 孕妇/哺乳期:仅推荐硫磺软膏(浓度≤10%)。
- 婴幼儿:
- 2个月以上可用5%硫磺软膏。
- 新生儿需儿科医生评估后用药。
- 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伊维菌素,选择外用药物。
四、彻底根除的关键措施
1. 环境消毒
- 衣物床品:煮沸>5分钟,或密封塑料袋存放72小时以上。
- 耐热物品:高温烘干(>50℃持续10分钟)。
- 家具表面:用含氯消毒液擦拭。
2. 接触者处理
- 同住家属无论有无症状均需同步治疗。
- 性伴侣需追溯治疗前2周内接触人员。
3. 复发预防
- 治疗后2周内避免搔抓,防止自体接种。
- 集体单位(学校、养老院)需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五、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
- 误区1:”只涂患处即可” → 必须全身用药(除头部)。
- 误区2:”用药一次就好” → 需完成疗程(通常2-3次)。
- 误区3:”瘙痒消失即停药” → 停药后仍需观察2-3周。
- 重要提示:
- 治疗期间配偶/家人必须同步治疗。
- 公共场所(浴室、健身房)需暂停使用公共设施。
- 宠物疥疮(犬疥螨)不会感染人类,但需兽医处理。
六、特殊类型疥疮处理
1. 结节性疥疮
- 顽固结节:局部注射曲安奈德混悬液(每结节0.1ml)。
- 口服药物:羟氯喹或短期糖皮质激素。
2. 老年患者
-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与降压药/抗凝药冲突。
- 选择刺激性小的硫磺制剂,避免皮肤干燥。
七、预后与随访
- 规范治疗后1-2周瘙痒缓解,皮损消退需2-4周。
- 治疗后第3天若仍有新皮损出现,需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 复发率约5%-10%,多因未彻底消毒或再次接触传染源。
八、预防策略
- 日常防护:
- 避免与患者共用个人物品。
- 集体宿舍定期暴晒/清洗床上用品。
- 高危人群监测:
- 医护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需提高警惕。
- 性传播者应常规筛查。
九、中医辅助疗法
- 外洗方:苦参30g、地肤子20g、百部20g煎水浸泡(非替代西医治疗)。
- 中药杀虫:雄黄酒外擦(需遵医嘱,避免中毒)。
十、诊疗流程图
疑似症状→皮肤科就诊→伍氏灯/显微镜确诊→开具治疗方案→全家同步用药→环境消毒→2周后复查。
本文数据来源:
-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1年疥疮诊疗指南
- WHO寄生虫防治手册(2022版)
- UpToDate临床顾问-疥疮专题
注:具体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本文仅供参考。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26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