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刺活检概述
穿刺活检是一种通过医学影像设备引导,利用穿刺针获取人体病变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诊断的技术。作为临床诊断中的关键环节,它广泛应用于肿瘤、感染性疾病及炎症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微创、精准、高效的特点。
- 穿刺活检的分类
- 按穿刺工具分:
- 细针抽吸活检(FNA):使用22-25G细针,适合甲状腺、淋巴结等浅表部位
- 核心针活检:应用14-18G切割针,可获得毫米级组织块,适用于肺部、肝脏等深部病灶
- 真空辅助活检:配备负压装置,单次穿刺可采集多份标本,多用于乳腺肿块诊断
- 按引导方式分:
- 超声引导:实时可视化操作,适用于浅表器官及腹部脏器
- CT/MRI引导:精准定位深部病灶,常用于肺部、骨骼及盆腔病变
- 融合导航系统:结合AI算法实现亚毫米级定位,提升复杂病例成功率
- 适应症与禁忌症
- 适用场景:
- 影像学发现的可疑恶性肿瘤(如肺结节>8mm、乳腺BI-RADS 4类以上)
- 不明原因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
- 治疗效果评估(如靶向药物疗效监测)
- 骨转移病灶的病理确诊
- 禁忌情况:
- 凝血功能障碍(PT/INR>1.5或PLT<50×10⁹/L)
-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无法耐受操作
- 穿刺路径存在重要血管神经压迫风险
- 局部感染未控制期(WBC>15×10⁹/L伴体温>38℃)
- 操作流程详解
1. 术前准备阶段
完成凝血功能、传染病筛查及影像学评估,签署知情同意书,建立静脉通路。胸腹部穿刺需提前练习屏气配合。
2. 定位与体位设计
CT/MRI扫描确定进针角度,超声引导调整探头方向。胸壁穿刺取仰卧位,腰椎病变采用俯卧位。
3. 麻醉实施
局麻药分层浸润至骨膜或胸膜表面,使用2%利多卡因逐层注射,总用量不超过患者体重的2mg/kg。
4. 穿刺操作
沿解剖间隙进针,CT组每推进1cm拍摄定位像,超声组持续观察针尖轨迹。核心针需停留3秒后旋转退出,FNA则连接注射器缓慢抽吸。
5. 标本处理 1. 诊断效能优势 2. 多模态技术整合 3. 人工智能应用 1. 对直径>5mm的甲状腺结节,推荐联合超声弹性成像与FNA细胞学检查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2490/
与手术切除活检相比,穿刺活检组织损伤减少70%,住院时间缩短至2小时以内,阳性率可达90%以上。
融合PET-CT靶区定位、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实时组织识别、液体活检联合分析,逐步实现”精准穿刺+分子分型”一体化诊断。
AI辅助图像分析可提高微小病灶定位精度,机器学习模型对恶性预测敏感度达92%,显著降低假阴性率。
答:现代穿刺技术针道严密消毒,肿瘤种植发生率极低(<0.05%),远低于延误确诊的治疗风险。
答:局部麻醉后仅感轻微推注不适,胸壁穿刺约10秒完成,全程疼痛VAS评分通常≤3分。
答:常规病理3-5工作日,免疫组化延长至7天,基因检测需10-14个工作日。
答:可在全身麻醉下实施,选择18G以下细针,适用于疑似骨肉瘤或淋巴瘤患儿。
2. 肺部GGO结节穿刺应避开含气支气管,优先选择实性成分区域
3. 骨转移患者建议选取溶骨性病灶,穿刺后即刻CT扫描确认针道
4. 建立穿刺标本快速现场评价(ROSE)制度,穿刺合格率可提升至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