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急救全攻略:科学应对高温威胁,守护生命安全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频发,中暑已成为夏季高发的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中暑导致的死亡病例中,约60%发生在户外工作者及老年人群。本文从医学专业角度出发,系统解析中暑分级救治流程,结合最新临床指南与真实案例,为您提供最实用的应急处理方案。
- 中暑分级与识别要点
- 先兆中暑:头晕头痛、恶心乏力、体温<38℃,皮肤苍白多汗
- 轻症中暑:体温38-40℃,出现肌肉痉挛、面色潮红
- 重症中暑:热射病特征明显,核心温度≥40℃伴意识障碍,死亡率高达70%
- 黄金急救四步法(C-A-B-C原则)
- 第一步:Cooling(快速降温)
- 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脱去多余衣物
- 采用”冷水喷洒+风扇吹拂”联合降温法(水温20-25℃最佳)
- 重点区域:颈部大血管处(颈动脉)、腋窝、腹股沟
- 禁忌:禁止冰水浸泡或酒精擦浴,防止血管收缩阻碍散热
- 第二步:Assessment(病情评估)
- 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心率>100次/分、呼吸急促提示病情加重
- 意识状态判断:Glasgow昏迷评分<9分需立即送医
- 伴随症状识别:抽搐、呕吐、尿量减少预示器官损伤
- 第三步:Breathing(维持呼吸道通畅)
- 将患者置于侧卧位防误吸,清除口腔异物
- 昏迷患者使用口咽通气管(非专业人员慎用)
- 呼吸暂停时立即启动CPR(胸外按压频率100-120次/分)
- 第四步:Care(后续护理)
- 补液原则:清醒者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浓度0.9%),禁饮含糖饮料
- 药物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无效,可肌注丹曲林缓解肌肉痉挛
- 转运要点:持续降温至救护车抵达,途中监测直肠温度(目标<39℃)
- 特殊人群急救要点
- 儿童中暑:优先物理降温,避免使用退烧药,密切观察惊厥风险
- 老年人群体:警惕合并用药(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加剧病情
- 户外作业者:随身携带冰袋降温包,设置定时休息制度
- 预防策略升级版
- 环境控制:工作场所安装轴流风机,地面洒水降温
- 补水方案:每小时补充500ml电解质饮料(钠钾比1:0.5)
- 预警系统:使用智能手环监测核心体温(预警阈值设为38.5℃)
- 药物预防:高危人群可短期服用维生素B1(50mg/日)改善耐热性
- 常见误区警示
- 误区一:”喝藿香正气水就能救命”——该药仅适用于早期轻症
- 误区二:”捂汗能排毒”——中暑时应充分暴露皮肤散热
- 误区三:”体温正常就没事”——热射病患者可能出现”峰后低体温”
- 误区四:”自行服用抗生素”——盲目用药可能掩盖病情
结语:构建立体防护网
面对中暑威胁,建议建立三级防护体系:
1️⃣个人层面:掌握”晒10分钟测体温”自检法
2️⃣社区层面:配置AED与便携式降温设备
3️⃣社会层面:完善高温预警与应急联动机制
本文数据来源:
• 国家卫健委《中暑诊疗指南(2022版)》
• 美国急诊医师协会(AAP)急救手册
•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研究数据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24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