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透析,又称血液透析,是一种通过人工方法替代肾脏功能的医疗技术。它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肾衰竭或急性肾损伤,当患者的肾脏无法正常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时,透析可以帮助维持体内环境稳定。
- 肾透析的核心原理是利用半透膜原理,通过机器将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经过透析器(人工肾脏)进行净化,再将清洁后的血液回输体内。
肾透析的类型与适用场景
- 血液透析(HD):最常见的透析方式,需每周2-3次,每次4小时左右。适用于严重肾功能丧失患者。
- 腹膜透析(PD):利用腹膜作为天然滤过膜,分为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和自动化腹膜透析(APD)。适合居家治疗,但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用于危重患者,持续缓慢清除毒素,对血流动力学干扰小。
透析前的评估与准备
- 医生会通过肌酐清除率、尿素氮水平、电解质检测等指标判断是否需要透析。
- 建立血管通路:血透患者需提前进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AVF),通常选择前臂,需4-6周成熟后方可使用。
- 患者教育:学习透析期间的饮食控制(如低盐、低钾、优质蛋白摄入)、药物管理(磷结合剂、促红细胞生成素等)。
透析过程详解
- 血透流程:
- 连接内瘘针至透析机管路,初始流速设定为50-100ml/min。
- 监测血压、心率、超滤量,每15分钟记录一次参数。
- 结束前30分钟降低血流量,逐步回输置换液,防止低血压。
- 腹膜透析流程:
- 通过导管向腹腔注入透析液,停留4-6小时后排出。
- 每日需交换透析液4-5次,总量约2-3L/次。
常见并发症与预防
- 低血压:透析中快速脱水导致,需调整超滤速度,透前避免空腹。
- 肌肉痉挛:与低钠血症相关,可通过提高透析液钠浓度缓解。
- 感染风险:血透内瘘处需保持干燥,腹透患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 营养不良:建议每日蛋白质摄入量1.2-1.5g/kg,优先选择鱼肉、鸡蛋等优质蛋白。
长期管理关键点
- 定期复查:每月检测血常规、电解质、甲状旁腺激素(PTH)等指标。
- 心血管保护:控制血压<140/90mmHg,使用ACEI/ARB类药物降压。
- 矿物质代谢管理:钙水平维持在2.1-2.5mmol/L,血磷<1.78mmol/L,需配合活性维生素D和磷结合剂。
- 运动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步行),增强心血管耐受力。
生活质量提升策略
- 心理支持:加入肾友互助小组,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
- 旅行注意事项:提前联系目的地医院,携带至少两周透析耗材及用药清单。
- 就业选择:避免高温、高体力劳动岗位,可从事办公室工作或远程办公。
未来趋势与新技术
- 居家血透设备:便携式透析机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有望减少医院依赖。
- 生物人工肾研发:模拟肾脏功能的纳米过滤装置,目标实现长期植入。
- 智能监测系统: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追踪内环境变化,优化透析处方。
常见误区澄清
- 误区:“透析会让人上瘾”——实为疾病发展到终末期的必然治疗手段。
- 误区:“透析后不能长寿”——规范治疗者生存期可达10年以上。
- 误区:“透析期间不能吃水果”——允许适量低钾水果(如苹果、草莓),需控制总量。
结语
肾透析技术虽不能治愈肾脏疾病,但通过科学管理和积极心态,患者仍可获得高质量的生活。与医护团队紧密配合,关注最新医学进展,每位患者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2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