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的全面解析:定义、分类、急救与预防指南
休克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指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进而引发细胞代谢障碍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状态。本文将从科学角度深度剖析休克的核心知识,提供可操作的急救方案与预防策略。
一、休克的基础认知
- 核心机制:心脏泵血能力下降或血管容量异常导致全身组织缺氧
- 关键指标:收缩压持续低于90mmHg,脉压差<20mmHg,尿量<0.5ml/(kg·h)
- 黄金抢救期:发病后1小时内救治成功率提升60%以上
二、休克的主要类型及特征
1. 低血容量性休克
- 病因:
- 急性失血(外伤、消化道出血)
- 体液丢失(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
- 第三间隙积液(腹膜炎、肠梗阻)
- 典型症状:
- 皮肤黏膜苍白伴大理石样花纹
-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2秒
- 中心静脉压<5cmH₂O
2. 感染性休克
- 致病菌特点:
- 革兰氏阴性菌内毒素占70%
- 常见病原体: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 病理生理:
- 炎症因子风暴(IL-6、TNF-α水平升高)
- 微血管血栓形成导致多器官衰竭
3. 心源性休克
- 常见诱因:
- 急性心肌梗死(尤其广泛前壁梗死)
- 严重心律失常(室速、室颤)
- 诊断要点:
- 肺毛细血管楔压>18mmHg
- 心脏指数<2.2L/(min·m²)
三、休克的预警信号识别
阶段 | 生命体征变化 | 临床表现 |
---|---|---|
代偿期 | 心率100-120次/分 收缩压维持正常 |
焦虑不安 口渴明显 |
失代偿期 | 心率>120次/分 收缩压<90mmHg |
意识模糊 四肢厥冷 |
晚期 | 无尿(<30ml/小时) 体温不升 |
昏迷 皮肤花斑 |
四、现场急救标准化流程
- 首要原则:
- 立即启动EMS系统(拨打急救电话)
- 优先处理致命性创伤(如大出血止血)
- 体位管理:
- 无颅脑损伤者采取中凹位(头胸抬高20°,下肢30°)
- 孕妇需左侧卧位防止仰卧位综合症
- 循环支持
- 建立双通道静脉通路
- 快速补液(晶体液首选林格氏液)
- 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起始剂量0.1μg/kg/min)
- 氧疗维持SpO₂≥94%
- 气管插管指征:GCS评分<8分
- 每15分钟评估循环状态
- 记录每小时尿量
- 动态监测乳酸水平(目标值<2mmol/L)
五、特殊人群休克处理要点
1. 儿童休克
- 补液方案:
- 初始20ml/kg晶体液快速输注
- 避免过度补液(目标CVP 8-12cmH₂O)
- 监测重点:
- 前囟凹陷程度
-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
2. 孕产妇休克
- 常见病因:
- 羊水栓塞(围产期死亡率40%)
- 产后大出血(前置胎盘、胎盘早剥)
- 特殊处置:
- 子宫压迫缝合术
- 预防凝血功能障碍(补充新鲜冰冻血浆)
六、休克的预防策略
- 基础预防措施
- 创伤预防:佩戴安全带降低交通事故伤害
- 感染防控:糖尿病患者足部护理降低坏疽风险
- 慢性心衰患者:每日监测体重变化
- 老年人群:预防跌倒导致骨盆骨折
- 可穿戴设备监测静息心率
- 智能手环预警血氧饱和度骤降
七、常见误区辨析
- 误区:”病人清醒就没事” → 意识恢复不代表休克解除
- 误区:”多喝热水就能缓解” → 可能加重肺水肿
- 误区:”自行服用升压药” → 可掩盖真实病情
八、预后评估与康复指导
- 预后指标:
- 存活超过72小时预测良好
- 乳酸清除率>10%/小时提示改善
- 康复要点:
- 逐步恢复活动量
- 营养支持补充白蛋白
- 心理干预减轻创伤后应激
结语
休克作为威胁生命的急症,其救治效果取决于早期识别与规范处置。通过掌握核心病理机制、规范急救流程、实施精准预防措施,可显著提高生存率并改善预后质量。建议公众定期参加急救培训,家中常备AED等急救设备,共同构建生命安全保障体系。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20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