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是疾病控制的核心,科学设定并维持血糖目标值对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以下是针对血糖达标标准及日常管理的详细指南:
- 空腹血糖:<4.4-7.0 mmol/L(适用于大多数成人患者),老年患者或合并严重并发症者可放宽至<8.5 mmol/L。
- 餐后2小时血糖:<10.0 mmol/L,部分指南建议控制在<8.5-9.0 mmol/L。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7%,病情复杂或高龄患者可适当放宽至<8%。
- 随机血糖:<11.1 mmol/L(非餐后状态下的参考值)。
- 每日自我检测:根据用药类型选择监测频率,如胰岛素治疗需每日3-4次检测(空腹+餐后)。
- 动态血糖监测(CGM):适合血糖波动大或夜间低血糖风险高的患者。
- 定期实验室检查:每3个月检测一次HbA1c,每年至少1次肝肾功能评估。
- 碳水化合物定量:每餐摄入量控制在45-60克,优先选择低升糖指数(GI)食物如燕麦、豆类。
- 膳食纤维补充:每日摄入量≥25克,通过全谷物、蔬菜实现。
- 蛋白质与脂肪分配:优质蛋白占总热量15%-20%,单不饱和脂肪酸占比超过总脂肪摄入的一半。
- 进餐节奏:采取少食多餐模式,建议每日5-6餐,延缓糖分吸收。
- 有氧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如快走、游泳),分次进行效果更佳。
- 抗阻训练:每周2次力量训练,重点锻炼大肌群提升胰岛素敏感性。
- 运动前血糖安全阈值:确保血糖>5.6 mmol/L时开始运动,避免低血糖风险。
- 运动后监测:剧烈运动后需额外检测血糖,防止延迟性低血糖。
- 口服降糖药:根据β细胞功能选择二甲双胍(基础用药)、SGLT-2抑制剂或DPP-4抑制剂。
- 胰岛素治疗:起始剂量需个体化计算,强化治疗需配合动态血糖监测。
- 联合用药原则:优先选择协同增效组合(如GLP-1受体激动剂+基础胰岛素)。
- 药物副作用管理:警惕磺脲类药物引发的低血糖,注意SGLT-2抑制剂的泌尿系统感染风险。
- 微血管病变防护:严格控糖可降低视网膜病变风险达76%,每年需眼底检查。
- 神经病变筛查:每季度评估足部感觉,使用压力测试仪检测保护性感觉。
- 心血管保护:血压目标<130/80 mmHg,LDL-C<2.6 mmol/L,必要时使用他汀类药物。
- 足部护理规范:每日温水洗脚(<37℃),避免趾甲修剪过短,穿鞋前检查内部异物。
- 妊娠期糖尿病:空腹血糖≤5.3 mmol/L,餐后1小时≤7.8 mmol/L,餐后2小时≤6.7 mmol/L。
- 老年患者:侧重预防低血糖,避免HbA1c目标过度严格,注重认知功能评估。
- 围手术期:术前血糖控制在7.8-10.0 mmol/L,术后每2小时监测直至恢复饮食。
- 建立血糖日记:记录数值、饮食、运动及用药情况,便于调整治疗方案。
- 紧急处理预案:低血糖时立即摄入15g快速作用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片),15分钟后复测。
- 心理支持:每季度参与患者教育课程,学习压力管理技巧应对治疗疲劳。
- 家庭参与:家属需掌握血糖仪使用、急救措施及营养搭配知识。
血糖管理需个体化定制方案,建议每3个月与内分泌科医生共同评估进展,根据体重变化、药物反应及并发症发展及时调整策略。长期稳定达标可显著延缓病程进展,改善预期寿命与生活质量。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19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