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作为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分类直接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根据病理特征和生物学行为,肺癌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
- 非小细胞肺癌(NSCLC)
- 小细胞肺癌(SCLC)
- 其他罕见类型
占比约85%,是最常见的肺癌类型,包含三个主要亚型:
• 肺腺癌:与吸烟关联较弱,多见于女性及非吸烟者,常表现为周围型肺结节,易发生脑转移。
• 肺鳞癌:与长期吸烟密切相关,多位于中央气道,生长缓慢但局部侵袭性强,易侵犯纵隔结构。
• 大细胞癌: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缺乏特异性标志物,需通过免疫组化确诊。
占比约10-15%,具有高度恶性特征:
• 生长速度快,倍增时间仅30-90天,早期即发生血行播散。
• 分为局限期(病变局限于一侧胸腔)和广泛期(已扩散至对侧肺或远处器官)。
• 对放化疗敏感但易复发,五年生存率不足5%。
占比约5%,包括:
• 肺类癌肿瘤:低度恶性,分典型类癌(生长缓慢)和不典型类癌(侵袭性较强)。
• 肉瘤样癌:混合上皮和间叶成分,对常规治疗抵抗,预后极差。
• 腺鳞癌:同时含腺癌和鳞癌成分,需联合多种病理检测手段确诊。
此外,分子分型近年成为重要补充:
• EGFR突变常见于亚洲女性肺腺癌患者,靶向药物可显著延长生存期。
• ALK融合基因阳性患者适合克唑替尼等ALK抑制剂治疗。
• PD-L1表达水平指导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选择。
诊断需结合影像学(CT/MRI)、支气管镜活检及基因检测。治疗策略遵循个体化原则:
• 早期NSCLC首选手术切除,Ⅲ期可考虑放化疗同步。
• 晚期患者根据驱动基因状态选择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
• SCLC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联合放疗为核心,近年PD-1抑制剂纳入一线方案。
定期低剂量螺旋CT筛查高危人群(年龄≥50岁、吸烟史>30包年)可提高早诊率。病理分型与分子检测的精准结合,正推动肺癌进入个性化诊疗时代。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19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