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表现及应对指南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 DKA)是糖尿病急症中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多样且发展迅速,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导致生命危险。本文从症状识别、病理机制、诊断要点、急救措施到日常预防,系统解析DKA的全貌,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实用指南。
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核心临床表现
- 典型三联征
- 高血糖:血糖水平常超过16.7mmol/L(300mg/dL)
- 代谢性酸中毒:动脉血气分析pH值<7.3
- 酮体升高:尿酮或血酮阳性(>3mmol/L)
- 急性期常见症状
- 多尿与口渴加剧:每日排尿量可达5-10L
- 持续性恶心呕吐:约80%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
- 腹痛:占病例的40%-60%,易误诊为急腹症
- 呼吸特征:Kussmaul呼吸(深大呼吸),频率达30-40次/分钟
- 意识状态改变:从嗜睡到昏迷的渐进性神经症状
- 伴随体征
- 脱水体征: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脉压差增大
- 呼气烂苹果味:丙酮挥发导致的特殊气味
- 血压波动:早期代偿性升高,后期可降至90/60mmHg以下
二、病理生理机制解析
胰岛素绝对缺乏引发脂肪分解加速,生成大量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等酮体。当酮体生成速度超过组织利用能力,血液pH值下降,形成代谢性酸中毒。同时,渗透性利尿导致细胞外液丢失,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低磷血症)进一步加重病情。
三、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 确诊条件
- 血糖≥11.1mmol/L
- 血β-羟丁酸≥3mmol/L或血酮体阳性
- 动脉血pH≤7.3或血HCO3-≤15mmol/L
- 需鉴别的疾病
- 乳酸酸中毒:血乳酸>5mmol/L,氧合指数正常
- 饥饿性酮症:无高血糖基础,多见于长期禁食者
- 药物相关性酮症:某些降糖药(SGLT-2抑制剂)可能诱发
四、急救处理流程
- 现场初步处置
- 立即建立静脉通路,优先选择大口径留置针
- 监测生命体征:每15分钟记录一次血压、心率、SpO2
- 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 医院规范化治疗
- 补液方案:先快速输注0.9%氯化钠溶液,首小时1-1.5L
- 胰岛素治疗:小剂量持续泵入(0.1U/kg/h)
- 电解质管理:补钾需待尿量>40ml/h后开始
- 病因治疗:控制感染、纠正心梗等诱因
五、预防策略与日常管理
- 高危人群监测
- 1型糖尿病患者每日检测血糖4-7次
- 备有酮体试纸的家庭自测包(尿酮试纸或血酮仪)
- 预警信号识别
- 血糖>13.9mmol/L持续2小时
- 出现非特异性症状(头痛、乏力)时即应警惕
- 应急预案制定
- 与医生约定紧急联系通道
- 家庭成员掌握基础急救技能
- 随身携带医疗警示卡注明糖尿病类型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 儿童患者
- 发热、呕吐常为首发表现而非多饮多尿
- 需特别注意液体复苏的速度与容量计算
- 妊娠期DKA
- 胎儿窘迫风险增加,需多学科协作救治
- 胰岛素剂量可能较非孕期减少20%-30%
- 老年患者
- 常合并多种慢性病,需调整补液速度
- 认知障碍可能导致症状被延误发现
七、康复期健康管理
出院后需持续监测血糖,调整胰岛素方案。建议每3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目标<7%),定期进行眼底、肾功能检查。心理支持同样重要,约30%患者在经历DKA后会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应及时干预。
结语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防治需要医患共同参与,通过早期识别症状、规范诊疗流程和强化日常管理,可显著降低死亡率。患者及家属应掌握基本急救知识,与医疗团队保持密切沟通,将潜在风险降至最低。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17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