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具有高度传染性。
- 该病以发热、全身性皮疹和瘙痒为特征,多见于儿童,但成人感染后症状通常更严重。
- 水痘具有自限性,但可能出现肺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需及时医疗干预。
一、水痘的基本特性
水痘属于儿童期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传染源为水痘患者。病毒通过咳嗽、打喷嚏释放的飞沫或接触疱疹液传播,潜伏期通常为10-21天。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可获终身免疫。
1. 病原体解析
- VZV是疱疹病毒科α属成员,基因组为双链DNA
- 病毒通过上呼吸道黏膜侵入人体
- 初次感染引发水痘,病毒潜伏神经节后可能再激活导致带状疱疹
2. 传播途径分析
- 飞沫传播:患者咳嗽/说话时释放的微粒含高浓度病毒
- 接触传播:直接接触疱疹液或污染物品(衣物、玩具)
- 传染期从皮疹出现前1-2天持续至所有疱疹结痂
二、典型临床表现
1. 前驱期症状(发病初期1-2天)
- 低至中度发热(38-39℃)
- 头痛、乏力、食欲减退
- 婴幼儿可能仅表现为烦躁哭闹
2. 出疹期特征
- 首发部位:躯干→面部→四肢末端
- 皮疹演变过程:红斑→丘疹→水疱→结痂(同一部位可见不同阶段皮损)
- 水疱特点:壁薄易破,伴明显瘙痒
- 皮疹数量:数百至数千个不等
3. 并发症风险
- 继发细菌感染(蜂窝组织炎、败血症)
- 水痘肺炎(呼吸急促、发绀,病死率约40%)
- 水痘脑炎(抽搐、意识障碍,死亡率达20%)
- 瑞氏综合征(罕见但致命的肝脏疾病)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 临床诊断标准
- 流行病学史:接触确诊患者或处于流行季节
- 典型皮疹分布及演变过程
- 实验室检测:PCR检测疱液病毒DNA
2. 需鉴别的疾病
- 幼儿急疹(热退疹出,无瘙痒)
- 手足口病(口腔黏膜疱疹为主)
- 猩红热(草莓舌,杨梅舌,帕氏线)
- 过敏性皮疹(无发热,消退快)
四、治疗与护理指南
1. 治疗原则
- 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 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发病24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
- 继发感染者需抗生素治疗
- 孕妇、新生儿、免疫缺陷者需住院治疗
2. 家庭护理要点
- 剪短指甲防止抓挠,穿柔软棉质衣物
- 局部护理:炉甘石洗剂止痒,温水擦浴
- 退热处理:体温>38.5℃使用布洛芬(禁用阿司匹林)
- 饮食清淡,补充维生素C
五、预防策略
1. 疫苗接种
- 水痘减毒活疫苗(VZV)
- 接种程序:12-18月龄初免,4-6岁加强
- 保护效力达90%,可减少97%重症病例
- 暴露后接种:接触患者3-5天内接种仍有效
2. 日常防控措施
- 流行期避免去公共场所
- 患者需隔离至全部疱疹结痂
- 接触者密切观察21天
- 加强环境通风与消毒
六、特殊人群管理
1. 孕妇感染
- 妊娠早期感染可能导致胎儿畸形
- 妊娠晚期感染增加新生儿水痘风险
- 接触患者后应立即注射VZIG(免疫球蛋白)
2. 免疫缺陷患者
- 病情易发展为重症水痘
- 需尽早使用阿昔洛韦静脉滴注
- 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需预防性用药
七、社会认知误区
- 误区1:”出过水痘的人不会复发” → 实际可能发展为带状疱疹
- 误区2:”抓破水疱无大碍” → 易致瘢痕及细菌感染
- 误区3:”成年人不会得水痘” → 成人发病率逐年上升
- 误区4:”出疹期退烧即可停药” → 需完成全程抗病毒治疗
八、公共卫生意义
水痘纳入我国儿童免疫规划后,发病率显著下降。但随着人口流动增加和疫苗犹豫现象存在,部分地区仍出现聚集性疫情。建立群体免疫屏障、强化学校晨检制度、规范诊疗流程是防控关键。
数据参考
- 全球每年约1.4亿水痘病例
- 疫苗普及使儿童住院率降低63%
- 未接种者感染风险比接种者高8倍
九、未来研究方向
- 新型疫苗研发(如重组亚单位疫苗)
- 抗病毒药物耐药性监测
- 病毒潜伏机制与再激活研究
- 人工智能辅助早期诊断系统开发
十、患者康复建议
- 痂皮脱落前避免游泳等集体活动
- 记录皮疹演变过程有助于医生评估
- 关注长期健康状况,警惕带状疱疹发生
- 建立个人疫苗接种档案
水痘防治需要医患协作、公众参与和社会支持,通过科学认知和规范管理,可最大限度降低疾病危害,保障人群健康。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1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