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核菌素试验方法及判断标准
结核菌素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简称TST)是检测人体是否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重要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结核病的筛查、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诊断。本文将从试验原理、操作方法、结果判断标准、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检测技术。
一、试验原理
结核菌素试验基于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的迟发型超敏反应(DTH)。试验使用的试剂为纯蛋白衍生物(PPD),其成分来自结核分枝杆菌的代谢产物。当受试者曾接触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BCG)后,体内会产生针对PPD的致敏T淋巴细胞。注射PPD后,若机体存在免疫记忆,则局部皮肤会出现红肿硬结,以此判断是否存在感染。
二、操作方法
以下是标准化的操作流程:
- 试剂准备:使用0.1ml含5IU PPD的注射液(我国常用PPD-P,国际通用PPD-RT23)。
- 注射部位:选择前臂掌侧下1/3处(传统法)或上臂三角肌下缘(Mantoux法),需避开疤痕、炎症或静脉。
- 注射方式:采用皮内注射法,针头与皮肤呈5-15°角刺入,推药后形成直径6-10mm的白色皮丘。
- 观察时间:需在注射后48-72小时内由专业人员测量反应结果,不可自行判断。
操作要点:
– 注射前需清洁皮肤,禁用酒精(因其可能破坏PPD成分)
– 针尖勿穿透表皮达真皮深层
– 同步设置阴性对照(生理盐水)和阳性对照(已知结核感染者)以验证试剂有效性
三、结果判断标准
通过测量硬结横径和纵径的平均值判定结果,具体标准如下:
人群类别 | 硬结直径(mm) | 临床意义 |
---|---|---|
普通人群 | ≥5mm | 阳性反应,提示结核感染 |
免疫抑制者(如HIV/AIDS患者) | ≥5mm | 即判为强阳性 |
婴幼儿/青少年 | ≥10mm | 需结合临床评估活动性结核风险 |
密切接触者 | ≥5mm | 建议进一步做分子生物学检测 |
阴性对照组 | <5mm且无红肿 | 试验有效 |
特殊说明:
– 红晕范围不作为主要判断指标
– 硬结边缘需清晰可辨,弥散性红斑需结合其他指标
– 72小时后未出现反应则视为阴性,无需延长观察期
四、适用人群与禁忌症
推荐检测对象:
- 疑似结核病症状者(持续咳嗽>2周、午后低热等)
- 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者
-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器官移植术后、长期使用激素者)
-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及学生等高风险群体
- 卡介苗接种史超过5年的个体
禁忌症:
- 发热>37.5℃或急性传染病期
- 严重皮肤病(湿疹、银屑病等)
- 过敏体质(尤其对结核菌素成分过敏者)
- 近期接受过免疫抑制治疗(如化疗药物)
五、结果解读与临床意义
阳性结果需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 近期感染:若硬结直径>15mm且增长迅速,提示新近感染
- 既往感染:稳定硬结提示潜伏性结核感染(LTBI)
- 假阳性:BCG疫苗接种后反应、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等
- 假阴性:初次感染后2-8周窗口期、重症结核病、免疫缺陷状态
临床应用:
– LTBI筛查:阳性者可考虑预防性治疗
– 诊断辅助:结合胸部CT、痰涂片等确诊活动性结核
– 流行病学研究:评估社区感染率
六、与其他检测方法的比较
与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相比,TST具有以下特点:
项目 | 结核菌素试验 | γ-干扰素释放试验 |
---|---|---|
检测原理 | 体液免疫反应 | 细胞免疫检测 |
操作复杂度 | 简单(皮内注射+测量) | 需抽血送实验室 |
受BCG影响 | 显著 | 不受影响 |
灵敏度 | 85%-90% | 90%-95% |
费用 | 低廉 | 较高 |
选择建议:
– 资源有限地区首选TST
– 需排除BCG干扰时选用IGRA
– 儿童筛查可联合两种方法
七、常见问题解答
- 问:试验当天能否洗澡?
答:可淋浴但禁止搓揉注射部位,避免沾水后划伤皮肤影响测量。 - 问:结果异常是否等于患结核病?
答:阳性仅表明感染,需结合症状、影像学等判断是否发展为活动性结核。 - 问:多久复查一次?
答:高危人群建议每6-12个月复检,普通人群按医嘱执行。 - 问:孕妇能否做此试验?
答:安全性已证实,但需告知医生妊娠情况以便正确解读结果。
八、注意事项
-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局部感染
- 记录注射时间精确到分钟,确保读取时效性
- 测量工具使用直尺和圆规,避免主观误差
- 阳性反应者24小时内可能出现局部瘙痒,属正常现象
- 硬结破溃或化脓为罕见并发症,需及时就医
九、发展趋势
随着精准医学发展,新型检测技术不断涌现:
- 电子皮肤测厚仪:自动量化硬结体积
- 分子结核菌素试验:结合抗原组合提升特异性
- 即时检测(POCT)设备:缩短出结果时间
但TST凭借其低成本、易普及的特点,仍将在基层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十、总结
结核菌素试验作为经典的感染筛查工具,其规范操作和科学解读直接影响公共卫生决策和个人健康管理。医务人员需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公众应正确认识检测结果的意义,配合医生完成后续诊疗。未来通过技术创新与临床实践结合,该方法将继续为全球结核病防控提供有力支持。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1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