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克隆性疾病,主要特征是骨髓无效造血和外周血细胞减少,常伴随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的风险。
- MDS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
- 遗传因素:约5%-10%的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某些基因突变(如TP53、RUNX1、SF3B1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 环境暴露:长期接触苯类化学物质、放射线或化疗药物(如烷化剂、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可能导致DNA损伤,诱发MDS。
- 血液疾病进展
:部分MDS病例继发于骨髓增殖性肿瘤(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或长期溶血性贫血。
- 病毒感染:EB病毒、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1)等可能通过慢性炎症刺激促进疾病发生。
- 免疫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可能增加MDS风险。
- 贫血症状:乏力、头晕、心悸、面色苍白
- 感染倾向:反复发热、口腔溃疡、皮肤感染
- 出血倾向:鼻衄、牙龈出血、皮下瘀斑
- 晚期可能出现骨骼疼痛、肝脾肿大
- 血液常规检测:持续性全血细胞减少或两系减少
li>骨髓穿刺与活检:观察病态造血形态(如核浆发育不平衡、巨幼样变)
- 支持治疗:
- 红细胞输注:维持血红蛋白≥7g/dL
- 血小板输注:预防性使用阈值通常≤20×10⁹/L
- 抗生素治疗:针对细菌/真菌感染的一线用药选择
- 促造血治疗:
- ESA类药物(如罗沙司他)适用于低危且伴贫血的患者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提升中性粒细胞计数
- 去甲基化药物:
- 地西他滨:推荐剂量35mg/m²/d×3天,每4-6周重复
- 阿扎胞苷:75mg/m²皮下注射,连续7日为一疗程
- 免疫调节剂:
- 来那度胺:对5q-综合征疗效显著,初始剂量10mg/日
- 沙利度胺:主要用于不适合强化疗的患者
-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
- 适合年龄<60岁、IPSS-R高危且有合适供者的患者
- 清髓性移植vs减低强度预处理方案的选择依据
- 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基于染色体核型和血细胞减少程度分层
- 修订版IPSS-R:整合基因突变信息(如SF3B1、SRSF2等)提高预测准确性
- 中位生存期范围:
- 极低危:5-7年
- 高危:6-12个月
- 感染防控:
- 手卫生规范执行率应达100%
- 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
- 血小板<20×10⁹/L时避免剧烈运动
- 营养支持:
- 铁过载患者限制红肉摄入
- 维生素B12/D缺乏者需补充治疗
- 蛋白质每日摄入量建议1.2-1.5g/kg
- 心理干预:
- 焦虑自评量表(SAS)筛查
- 认知行为疗法(CBT)应用指南
- 家庭支持系统建立路径
- 靶向治疗:
- 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联合去甲基化药物
- FLT3抑制剂吉瑞替尼用于携带ITD突变的患者
- 免疫治疗:
- PD-1/PD-L1抑制剂在特定亚型中的探索
- CAR-T细胞疗法针对CD33抗原的临床试验
- 基因编辑技术:
- CRISPR-Cas9修复TP53突变的初步动物实验结果
- 慢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矫正技术进展
- 定期随访项目:
- 每3个月复查骨髓象
- 每6个月进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
- 每年一次胸部CT筛查肺部感染
- 药物副作用监测:
- 地西他滨治疗期间肾功能监测频率
- 来那度胺引起的血栓事件预防措施
- 生活注意事项:
- 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 口腔护理使用软毛牙刷+氯己定漱口水
- 旅行前需备齐至少2周药物并开具医疗证明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1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