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中耳炎是什么?
儿童中耳炎是儿童常见的耳部疾病,主要指中耳腔内的炎症反应,通常由感染、咽鼓管功能异常或外界压力变化引起。该病多发于6个月至3岁婴幼儿,常见症状包括耳痛、听力下降、发热等。
- 病因解析
- 感染因素: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或病毒(如流感病毒)经咽鼓管侵入中耳,引发感染。
- 解剖特点:儿童咽鼓管短而宽,呈水平位,易受鼻咽部分泌物或病原体侵袭。
- 环境诱因:感冒、过敏、空气污染、二手烟暴露均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 症状表现
- 疼痛特点:疼痛常呈阵发性加剧,尤其夜间平躺时因体位变化加重。幼儿可能表现为抓耳、哭闹、拒食。
- 其他症状:
– 耳分泌物增多(黄绿色脓液)
– 听力暂时下降(如对呼唤反应迟钝)
– 发热(体温可达38-39℃)
– 平衡障碍(严重时可能出现)
- 诊断方法
- 耳镜检查:观察鼓膜充血、膨隆或穿孔情况。
- 声导抗测试:评估中耳压力及听骨链活动度。
- 听力筛查:判断传导性听力损失程度。
- 治疗方案详解
- 急性期治疗:
– 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疗程7-10天
– 止痛退热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 外用氧氟沙星滴耳液(鼓膜完整时适用) - 特殊疗法:
– 鼓膜切开术(适用于鼓膜膨隆明显患儿)
– 纤维喉镜下咽鼓管通气术(慢性病例) - 家庭护理要点:
– 保持耳部干燥,避免进水
– 使用冷敷缓解耳后疼痛
– 调整睡姿(患耳朝上)减少压迫
- 预防策略
- 疫苗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可降低感染风险。
- 控制过敏:尘螨过敏者需定期清洁寝具,使用抗组胺药物。
- 母乳喂养:建议至少持续6个月以增强免疫力。
- 避免危险因素:戒烟并远离二手烟环境,感冒流行季减少外出。
- 家长常见误区纠正
- 误区1:”耳朵不流脓就不是中耳炎”→即使无分泌物,鼓膜充血也可能存在炎症
- 误区2:”止痛后即可停药”→抗生素需足疗程使用以防复发
- 误区3:”频繁掏耳可预防”→过度清洁可能损伤外耳道
- 何时需急诊处理?
- 突发剧烈耳痛伴高热(>39.5℃)
- 出现眩晕、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
- 鼓膜穿孔伴大量出血
- 预后与随访
多数患儿经规范治疗2周内痊愈,但约30%可能发展为复发性中耳炎。建议首次发病后3个月内复查听力,每年进行耳科专项检查直至学龄期。
- 特别提示
当孩子出现以下情况需警惕并发症:
– 长期低热不退
– 耳后红肿热痛
– 视力异常或面部麻木
此时需立即就医排除脑膜炎、迷路炎等严重并发症。
本文数据参考《儿科学》第9版及美国儿科学会诊疗指南,内容经临床医师审核确保准确性。具体诊疗请以面诊医生意见为准。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1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