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腹泻的应急处理与科学护理指南
一、认识急性腹泻的常见症状
急性腹泻通常表现为每日排便次数≥3次,粪便呈水样或稀糊状,可能伴随腹痛、腹部绞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细菌/病毒/寄生虫)和非感染性(食物不耐受/药物反应)两类。
1. 症状分级判断
- 轻度:每日腹泻<5次,无脱水表现
- 中度:每日腹泻5-10次,出现口渴、尿量减少
- 重度:每日腹泻>10次,伴明显脱水、意识模糊
二、紧急情况识别与急救处理
需立即就医的危险信号
- 血便或黑色柏油样大便
- 持续性剧烈腹痛
- 体温超过39℃
- 无法进食进水超过6小时
- 婴儿/老年人出现精神萎靡
现场急救四步法
- 第一步:建立静脉通道
- 第二步:口服补液盐(ORS)
- 第三步:维持基础体温
- 第四步:记录关键数据
对于严重脱水患者,应立即送医进行静脉补液治疗,恢复血容量。
按WHO标准配方(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葡萄糖20g兑1L水)每10分钟饮用50ml,2小时内完成500ml。
使用毛毯包裹躯干,环境温度控制在22-25℃,防止因腹泻导致的散热过度。
详细记录腹泻频率、粪便性状、伴随症状变化,为后续医疗诊断提供依据。
三、家庭护理黄金方案
1. 液体补充策略
- 优先选择含葡萄糖、钠、钾的ORS
- 可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每升水加半茶匙盐)
- 禁用含咖啡因、酒精及高糖饮料
2. 阶梯式饮食调整
| 阶段 | 时间窗口 | 推荐食物 |
|---|---|---|
| 第一阶段 | 症状发作后12小时内 | 冰镇苹果汁、白米饭、烤面包 |
| 第二阶段 | 症状缓解后24-48小时 | 香蕉、土豆泥、蒸苹果 |
| 恢复期 | 症状消失后3-7天 | 低脂酸奶、煮熟的胡萝卜、软面条 |
3. 局部热敷疗法
使用40-42℃温水袋外敷腹部,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可有效缓解肠痉挛疼痛。
四、药物使用规范指南
1. 止泻药物
- 洛哌丁胺:适用于非感染性腹泻,首次4mg,之后每腹泻一次2mg,24小时不超过16mg
- 地芬诺酯:儿童慎用,孕妇禁用
2. 微生态制剂
-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餐后服用,避免与抗生素同服
- 布拉氏酵母菌:对艰难梭菌感染有特殊疗效
3. 忌用药物清单
- 抑制肠蠕动的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
- 未明确病原前盲目使用抗生素
五、特殊人群护理要点
婴幼儿护理
- 新生儿腹泻需警惕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 母乳喂养继续进行,配方奶可临时改用无乳糖配方
- 监测尿布湿度,每4小时应有湿润尿布
老年人护理
-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尤其是抗高血压药
- 警惕电解质紊乱引发的心律失常
- 家属需每日测量体重变化
孕妇护理
- 避免使用蒙脱石散以外的吸附剂
- 腹泻超过6小时需立即产检
- 谨慎使用益生菌,选择FDA妊娠B级产品
六、预防复发的长效管理
1. 食品安全守则
- 肉类彻底加热至中心温度75℃以上
- 生熟砧板严格分开
- 冷藏食品不超过2小时常温放置
2. 旅行者腹泻防范
- 携带便携式水质检测试纸
- 口服霍乱疫苗(至少接种2周前)
- 选择瓶装水冲洗牙刷
3. 免疫力提升计划
- 定期摄入发酵乳制品补充益生菌
- 每日补充维生素D 800-1000IU
- 适度运动增强肠道免疫功能
七、常见误区辨析
- 误区:”饿肚子”有利于肠胃休息 → 正确做法:适当摄入易消化碳水化合物
- 误区:腹泻期间多喝牛奶 → 正确做法:腹泻初期应暂停乳制品
- 误区:立即服用抗生素 → 正确做法:仅在确诊细菌感染时使用
八、就医决策树
当出现以下任一情况时,请在2小时内就诊:
① 腹泻持续超过48小时
② 出现意识改变或定向障碍
③ 口腔黏膜极度干燥
④ 尿量减少至每日<300ml(成人)
诊疗流程建议
- 首诊必查项目:粪便常规+潜血试验
- 疑似感染性腹泻:做粪便培养+药敏试验
- 慢性腹泻患者:完善肠镜+小肠CTE检查
九、康复期健康管理
- 逐步恢复膳食纤维摄入,从每日5g起渐增至正常水平
- 记录排便日记两周,监测恢复进程
- 腹泻后2个月内避免食用生食海产品
通过系统性的护理措施与科学管理,大多数急性腹泻患者可在3-7天内完全康复。关键在于早期识别危险信号,精准实施液体管理,配合针对性营养支持。当症状超出自我处理范围时,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是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原则。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