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
- 该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但成人也可能感染,需注意防护。
- 典型症状包括发热、手足口部位皮疹或溃疡,严重时可引发脑炎等并发症。
一、病因解析:手足口病背后的病毒家族
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是肠道病毒,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这些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可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 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的疱疹液、呼吸道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物品。
- 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释放的病毒颗粒悬浮在空气中。
- 粪-口传播:病毒可通过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或水源后经消化道感染。
二、临床表现:从轻微症状到重症预警信号
1. 典型症状
- 发热:多数患儿初期出现低热(38℃左右),少数可达39℃以上。
- 皮疹特征:
- 手部:掌心、指缝处出现红色斑丘疹,逐渐发展为透明水疱。
- 足部:脚底、趾间可见类似皮疹,可能伴随瘙痒。
- 口腔:舌面、颊黏膜或硬腭出现疼痛性溃疡,影响进食。
- 其他症状:食欲减退、咽喉肿痛、全身乏力。
2. 危险信号:警惕神经系统并发症
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 持续高热不退(>39℃超过24小时)
- 精神萎靡、嗜睡或烦躁不安
- 肢体抖动、抽搐或呕吐
- 呼吸急促、面色苍白
三、科学防控:全方位阻断传播链
1. 个人防护要点
- 严格执行“七步洗手法”,尤其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设施后。
- 避免与患病儿童共用餐具、毛巾等个人物品。
- 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挡,废弃物密封丢弃。
2. 环境消毒指南
- 高频接触表面(门把手、玩具等)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
- 患儿衣物、床单需单独清洗,水温建议≥60℃。
- 对耐热物品(奶瓶、餐具)进行沸水煮沸消毒10分钟。
3. 特殊场所管理
幼儿园和学校应做到:
- 每日晨检,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并通知家长。
- 课间增加通风次数,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 暂停大型集体活动,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四、治疗与护理:对症支持为主
1. 家庭护理关键措施
- 饮食调理:
- 选择凉性流质食物(粥、牛奶)减轻口腔刺激。
- 避免过烫、辛辣及坚硬食物。
- 皮肤护理:
- 保持皮疹干燥,勿抓挠以防继发感染。
- 可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
- 退热处理:
- 体温<38.5℃优先物理降温(温水擦浴)。
- 必要时遵医嘱服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
2. 医疗干预时机
当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住院治疗:
- 持续高热伴精神差
- 频繁呕吐或头痛加剧
- 肢体运动障碍或意识改变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 孕妇与新生儿
- 孕妇感染可能通过胎盘垂直传播,需密切监测胎儿状况。
- 新生儿免疫力弱,出生后4周内感染风险较高,家属要做好隔离防护。
2. 免疫力低下者
糖尿病、HIV感染者等需:
- 缩短探视患病儿童的时间
- 加强营养补充提升抵抗力
- 出现症状立即检测病毒载量
六、疫苗与免疫策略
目前上市的EV71灭活疫苗可有效预防约80%的重症病例,接种建议:
- 接种对象:6月龄至5岁儿童
- 免疫程序:2针间隔1个月
- 注意事项:与其他疫苗间隔至少2周
七、常见误区澄清
- 误区:“只有夏天才会得手足口病”
事实: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季在密闭环境中更易传播。 - 误区:“出疹子就是手足口病”
事实:水痘、疱疹性咽峡炎等疾病皮疹易混淆,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判断。 - 误区:“抗生素能治疗此病”
事实:病毒性疾病无需使用抗生素,滥用反而导致耐药。
八、预防接种与日常防护结合
建议采取“疫苗+行为”的双保险策略:
- 完成疫苗接种的同时继续做好基础防护
- 定期参加社区卫生机构组织的手足口病防治讲座
- 关注当地疾控中心发布的疫情动态
九、康复期健康管理
- 症状消失后仍需居家观察7-10天,防止复燃。
- 逐步恢复饮食多样性,补充维生素B/C促进黏膜修复。
- 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防止体力透支。
十、未来研究方向
当前科研热点包括:
- 广谱肠道病毒疫苗研发
- 快速检测试剂盒优化
- 针对EV71感染的特效抗病毒药物
结语
手足口病虽普遍但可控,通过科学认知、规范防控和及时干预,可最大限度降低健康危害。家长应掌握核心知识,幼儿园需完善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则要强化早期识别能力,共同构建防控屏障。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10025/